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空間。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推動建成一批高水平韌性城市,城市安全韌性持續提升,城市運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打造高水平的韌性城市,不僅是確保城市安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近年來,青島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城市“數智化”平臺等軟硬件建設,全面筑牢城市安全底線,讓城市更具韌性。
提高城市韌性從容應對挑戰
安全感是城市運行的底線,也是城市發展的后盾。當前,城市安全發展風險和挑戰日益增多,各類災害、安全事故易發多發,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亟須加強韌性城市建設、提高城市安全治理現代化水平。而所謂韌性城市,就是城市承受災難險情時,能夠從容應對,保證城市的正常運行。
以人體為例,當病毒侵入人體,免疫系統會立即啟動抗病毒機制,幫助人體清除病毒,控制病情,并在病毒消失后留下免疫記憶,以便在下一次感染時更快、更有效地抵御病毒。城市和人體一樣,在面對自然災害、疫情等風險挑戰和壓力時,也應具備“免疫力”“自愈力”和“恢復力”,才能保持抗壓、彈性適應,實現可持續發展。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順應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開展城市現代化試點示范,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此后,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近年來,國內一些城市圍繞打造海綿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適應性城市等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或規劃,其目標就是建立更加系統全面的城市防護系統,讓城市更具韌性。
“以海綿城市為例,如果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就能極大提升城市在面對暴雨洪澇災害時的韌性。”同濟大學國際韌性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主任黃宏偉表示。
“安全是1,其余是0”。只有安全排在了城市發展第一位,其他發展成果才有價值和意義。而提升城市韌性能力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關鍵性能力。國務院安委辦城市安全專家組專家孫建平認為,韌性城市應具備三項基本能力,即免疫力、治愈力、恢復力——在風險演化的不同階段,即在預防、應對和恢復的不同階段都能實現有效治理,使城市系統快速復原到原有穩態的能力。
免疫力,是韌性能力的關鍵,強調的是事前預防,避免城市暴露于災害之中。包括基礎設施的基本防御能力,風險監測、發現能力等。例如,當臺風暴雨來臨,及時發出預警,各部門高效落實防控措施,群眾主動避險,城市運行系統未受影響,就是一種自我防御、自我恢復,是免疫力的體現。治愈力強調的是精準防控,從被動到主動,這是韌性能力的重要內容。它體現在各行業管理部門的安全管理能力上。通過安全風險分類、分級管控,對癥下藥,確保系統快速恢復到正常狀態。恢復力則表現為應急處置能力,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以及城市生命體從各類突發事件和慢性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中恢復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會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機制,快速迭代、升級,不斷提升能力,從而應對新的不確定性挑戰。
當今世界,“黑天鵝”“灰犀牛”時有發生,風險與挑戰并存。一個高水平的韌性城市能夠迅速響應,為未來的各種挑戰做好準備。
建好基礎設施筑牢韌性底座
對全球城市來說,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集體行動。從北京、上海、深圳,到紐約、倫敦、鹿特丹、東京等國際大都市,都不約而同地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增加了“韌性城市”理念。近年來,青島也一直在努力建設韌性城市,它的韌性來源于軟硬件的實力。其中,硬件是多年來打造的基礎設施,包括海綿城市、地下管網管廊、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微型消防站等,這是一個城市抗擊外部風險的“鎧甲”。
地下綜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給水、排水、熱力、燃氣、電力、通信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可以統籌各類市政管線規劃、建設和管理,是創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地下綜合管廊不僅可以解決反復開挖路面、架空線網密集、管線事故頻發等問題,還可以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促進城市集約高效和轉型發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城鎮化發展質量。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講究規劃先行、適度超前、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近年來,青島緊密結合城市新區建設、道路新改擴建、城市更新、地下管網建設改造等工程,因地制宜推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類管廊達198公里,入廊管線總長度超2000公里。”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此外,還實現了綜合管廊智慧化、信息化運行全覆蓋,數萬枚傳感器和攝像頭遍布全市綜合管廊各個角落,實時監測管廊內的溫度、濕度、有害氣體含量以及廊體的沉降、位移等情況。
“監測數據會實時傳送到市級綜合管廊監管平臺總控中心,環境監測、入廊管線、故障維修、設備養護、報警分布等數據‘一張圖’顯示,實現對全市綜合管廊全天候、智慧化的統一運維監管,保障綜合管廊安全運行。”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說。
海綿城市建設,可以系統提升城市防洪排澇韌性。記者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了解到,自2016年成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青島逐步從“區域性試點示范”向“系統性全域建設”邁進,從“修訂政策、完善標準、科學評估、強化運維”四個方面入手,扎實推進各項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面積306平方公里。這種城市發展理念突破了傳統“以排為主”的雨水管理模式,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手段,實現城市良性水循環,進而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此外,海綿城市建設還可以調節小氣候、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使居民生活更舒適愜意。
基層是防控風險、排查隱患和應急處置的最前沿。近年來,青島扎實推進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努力探索符合青島實際的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基層防災避險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截至2024年,全市累計創建綜合減災示范社區500余個,進一步增強了社區居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提升了社區綜合減災能力,讓社區更具韌性,筑牢韌性城市的基底。
打造智慧平臺超前感知風險
硬件讓城市更強壯,軟件讓城市更聰明。“數智化”為城市基礎設施運維和管理提供了“千里眼”“順風耳”。
“請關閉車廂斗篷……”近日,青島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線上遠程檢查時,發現一輛正在運行中的渣土車密閉裝置未覆蓋到位,存在撒漏隱患,于是通過系統點對點下發語音提示指令。司機根據語音提示,利用遙控器關閉了斗篷,隨后工作人員視頻遠程核查確認,整個過程一分鐘內完成。
建筑垃圾“違規可溯”場景,將全市200余處工地、5400余輛渣土車、100余處回填消納點等全部納入青島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監管,通過系統可追溯車輛的運行軌跡及車速等,還實現了對車輛的遠程視頻監控,通過每輛車7個不同方向的攝像頭,可發現司機不安全駕駛、車輛未密閉、撒漏等問題,并可通過即時通信手段向司機進行語音提醒和遠程核查。該應用場景自運行以來,新型渣土車違規率和事故率實現大幅“雙降”,保障了城市安全運行。
這是青島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一網統管”的一個應用場景。“一網統管”是增強城市韌性、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著力點。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全面打造了業務指導、指揮協調、行業應用、公眾服務、運行監測、綜合評價、決策建議等七大應用系統和數據交換、數據匯聚、應用維護等三大后臺支撐系統,建設了涵蓋城市運行、行業監管、綜合執法等多個領域的41個特色場景。平臺上線運行以來,日均流轉處置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問題2萬余件,處置率保持在99%以上,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城市風險防控能力全面提升。
從發現到處置,為何效率如此之高?這背后,是青島聚焦數據互聯、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在全市建立的數據共享機制。該機制下,各類信息資源能夠實現“一網通聯”。
“平臺建立起‘主動發現+被動感知+自動捕捉’的全方位感知體系,促進城市管理問題快流轉、快處置、快解決。”青島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一方面拓展“感知新武器”,通過視頻智能分析系統,運用4.8萬路高低點視頻、近20輛視頻采集車、無人機等方式,對20余類常見城市管理問題進行自動“識別—抓拍—派遣—處置”。另一方面挖掘“感知新渠道”,通過指揮協調系統,暢通“點靚青島”小程序等問題反映新渠道,累計受理處置外部來源案件10萬余件。城市運行數據的全面感知和獲取可以在數據融合基礎上開展分析挖掘,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長期以來,很多城市都存在“重救輕防”的誤區,城市風險管理注重風險發生后的“處理”。如何讓風險從“看不見”轉為“看得見”?如何讓城市“自己感知”并“開口說話”?精準發現城市“隱秘角落”中的潛在危機,也是加強韌性城市建設的一項重點內容。
2021年9月,青島承擔國家試點建設任務,統籌建設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2023年4月17日投入試運行,2024年5月28日整體通過驗收,正式投入使用。各分平臺運行以來,行業主管部門分工配合,監測預警效果持續向好,截至2024年12月,平臺共接入感知設備16675臺,覆蓋監測場景53個,發布報警預警8778起。
供熱供水、防汛防臺、交通管理……在城市運行的方方面面,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城市風險監測、動態感知、風險研判、預警處置體系,實現城市風險超前感知,推動城市安全風險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是保障未來城市安全運行的重要手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構建“數智”城市,提高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城市將更加宜居、更具韌性、更有智慧,百姓將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青島多維發力建設韌性城市
建設地下綜合管廊
青島目前已建成各類管廊達198公里,入廊管線總長度超2000公里。此外,還實現了綜合管廊智慧化、信息化運行全覆蓋,數萬枚傳感器和攝像頭遍布全市綜合管廊各個角落,對管廊內的溫度、濕度、有害氣體含量以及廊體的沉降、位移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建設海綿城市
自2016年成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青島逐步從“區域性試點示范”向“系統性全域建設”邁進。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面積306平方公里
建設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截至2024年,青島累計創建綜合減災示范社區500余個,進一步增強了社區居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提升社區綜合減災能力,讓社區更具韌性,筑牢韌性城市的基底
打造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
建設了涵蓋城市運行、行業監管、綜合執法等多個領域的41個特色場景。平臺上線運行以來,日均流轉處置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問題2萬余件,處置率保持在99%以上,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城市風險防控能力全面提升
打造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
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城市風險監測、動態感知、風險研判、預警處置體系,實現城市風險超前感知。截至去年底,平臺已接入感知設備16675臺,覆蓋監測場景53個,發布報警預警8778起
第十二屆國際管網展覽會于2025年11月26-28日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感興趣的可以加小編微信咨詢:17736718270.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世紀城路198號